上海1933老场坊

ddatsh

life #life

前身是上海工部局宰牲场

1933 年,由工部局出资兴建,英国设计师 Balfours 设计,余洪记营造厂承建。建筑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结构,墙体厚约 50 公分,整体坚固无比。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,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,可见这栋建筑当时工艺设计的前瞻性和先进性

1

与 1933 老场坊临街相对的沙泾路 29 号占地约 1 亩半,建成于 1935 年,整个建筑为三层(局部四层)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,其烟囱底座和整幢处理车间具有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

2

3

这座内部宛如迷宫般的设计丝丝入扣,使得宰牲工作井然有序

作为远东第一大屠宰场,曾经每天要宰杀 500 头羊、300 头牛和 100 头牛犊,生产 130 多吨各类品质上乘的肉食,关系着上海全市人口的肉类供应。

如此规模的屠宰场全世界只有三座,另二座分别建在英国和印度,上海这座工厂保护最完好,入选了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。2006 年,它华丽转身,启动建设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地——1933 老场坊

主要景点

伞形柱

4

整栋建筑来源于无梁楼盖的结构设计,超过三百根的宽大伞形柱均匀分布在建筑方形的外围体量中,独立支撑起雄伟的建筑。八角形和四边形的伞状柱帽是该建筑最重要的特色之一,八角形伞形柱帽主要分布于建筑外围的西侧,方形伞形柱帽主要分布于建筑外围的其他部分

廊桥

5

廊桥空间是该建筑最具有特质的特征之一,其独具的魅力来自于建筑光影所形成的神秘而富于变化的空间,是沪上摄影师疯狂追逐的创作基地。外廊桥空间含有四层外廊和相互连接的 26 座斜桥。当初动物通过这些廊桥进入屠宰区域,每座廊桥的宽度都是不同的,不同尺寸的牛会通过不同宽度的廊桥进入,以达到分流的作用

中心园 1-3 层

中心圆 1-3 层,是当初进行屠宰工艺的车间。中心园三层之间靠 X 形的物流楼梯和旋转弧度很大的法式旋梯相通

花格窗

6

镂空水泥花格窗主要位于本建筑的西立面和南北立面的西端。窗户的水泥全部是 30 年代从英国进口过来,坚固异常。考虑到宰牲工艺气味浓重的因素,窗户全部镂空设计,便于空气流通。同时,窗户正面朝西,与上海常年风向一致,可以更好的达到通风的效果。同时正面朝西的窗户面向西方极乐世界,有让动物死后更好的轮回和超度的意思

牛道

7

牛道是 1933 老场坊的建筑特色之一,当时生产流程和工艺已经跟国际接轨,实行人畜分离的制度。便于动物行走的牛道经过特别的防滑设计,道面粗糙不平,配合有分流作用的廊桥,使整个生产工艺井然有序。如今的 1933 老场坊依然保留了这一原先的建筑特色,游客拾步而上,依稀间仍可感受七十多年前的风貌

空中舞台

8

面积超过 1500 平方米的“空中舞台”位于 1933 老场坊四楼,8 米挑高的空中舞台的中央 600 平米面积悬空而设,全部用钢化玻璃制成,透明炫目,每平方玻璃可承重 400 千克。圆形穹顶的结构增加了视觉冲击,更具空间感

法式旋梯

9

位于中心圆 2 层到 3 层之间的法式旋梯一人宽左右,优美的弧形旋转出大的角度。如此大的角度其实是为了工人逃生而设计的,中心圆是当初屠宰动物的地方,动物到此处一般会惊慌失措,为了避免因受到惊吓伤到人,特备设置了大弧度旋梯供工人逃生

1933 老场坊是幸运的,在颠沛年代完好地保存下来,它是建筑艺术与生产工艺完美结合的典范,即便在现代看来,也是巧夺天工。如今它被改造为了艺术创意园,继续为后人述说着老上海的故事